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老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有灭顶之灾

来源:10博最佳体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5-01-17 12:06:31

| 返回

  自从日寇1937年8月13日侵犯上海开始,短短几个月内,上海与南京先后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火光冲天,烧杀抢掠,江南地区的地主、土匪与溃兵们趁机,勒索百姓,占地为王,民众的困境愈加严重。

  陈毅带领的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出发,抵达镇江句容茅山地区,迅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茅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接浙西,具有战略性优势。陈毅决心在此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便是打算“在敌人心脏地区插入一把尖刀”,当他们刚刚抵达茅山时,面临着许多困难:百姓因长期遭受敌人、地主、土匪的欺凌,普遍惊恐,家家户户紧闭门户,不敢露面。

  陈毅和新四军从始至终坚持纪律,绝不扰民,他们的行为与那些趁机牟取私利的土匪和溃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晚,天空突降暴雨,兵员们未找到可避雨之地,警卫员建议找一户村民家暂时寄宿,但陈毅果断拒绝了。他不愿给百姓添麻烦,决定与队伍一同在露天过夜,为躲雨,他们只能悄悄站在屋檐下,任凭大雨浇打。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禁为之动容,眼前的士兵宁愿在雨中受冻,也不打扰村民的生活。村民们从此明白,新四军绝非与其他军队同流合污的武装力量,他们是一支真正与人民站在一起的队伍,值得信任与依赖。

  复杂恶劣的环境中,陈毅带领部队穿越茅山,与粟裕联合,在镇江句容地区伏击日军百余次,他们破坏了日军在韦岗、新丰、双龙桥等地设置的交通枢纽,使得日军的补给和通讯严重受阻。新四军凭借这些胜利,迅速赢得了声誉,一个真正参与抗日的队伍,终于出现在了百姓的视野里,极大地鼓舞了江南民众的抗日热情和决心。

  江南地区战事频发,再加上日军的封锁,新四军的伤亡惨重,医疗物资严重匮乏,陈毅深知队伍的艰难处境,十分焦急。听闻乾元观里有位名医辛三仙,医术高明,能巧妙地利用当地资源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陈毅决定亲自前往求助。

  辛三仙性格古怪,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竟不得不三度亲自拜访乾元观,第一次和第二次,陈毅均未能见到辛三仙。直到第三次拜访,辛三仙的态度稍显缓和,终于委托道士给陈毅递上一张字签,字签上写着半幅对子:“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

  这副对子令陈毅一笑,他一向爱诗,并且深谙其中的寓意,辛三仙的半副对子,隐含了日寇与新四军命运的不同。陈毅很快回应,上联是:“燕来雁去,相逢路上传春秋。”其中,“燕”指的是,“雁”则代表,象征两党在抗日道路上相逢,但政治主张各异。辛三仙对陈毅的坚定抗日决心有所认可,答应提供药材,帮助新四军渡过难关。

  惠心白道长也向陈毅发出了诚挚的邀请,邀请新四军进驻乾元观,经过几次与惠老道长的深入交流,陈毅逐渐感受到这位出家人身上深厚的民族正义感和强烈的抗日情怀。他看到了惠心白不仅有卓越的道德修养,还坚守着一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初心,陈毅心中一动,决定接受惠心白的邀请,将新四军的司令部安置在乾元观内。

  新四军一支队的士兵们分别驻扎在乾元观周围的三官洞、密林、墓东和九龙塘等地,整体阵地布置错综复杂,但也极具隐蔽性。茅山乾元观的气氛一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静谧的道观变得异常繁忙。每天众道士和新四军的战士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道士们看到了新四军战士们的坚韧与忠诚,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以国为先”,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都表示希望可以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抗日战士。他们的这种决心和热情,令陈毅感到深深的鼓舞,但他没有立刻同意,决定先征询惠心白的意见,乾元观的道士们都是惠心白的弟子,陈毅不想草率决策,必须尊重惠心白的意愿。

  惠心白并没有犹豫,他坚决支持道士们加入新四军,他说:“为了国家,任何人都应该为抗日贡献力量。”在短短几个月内,陈毅的队伍迅速壮大,人数突破了六千,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到了1938年9月,随着新四军的重组,一支队和二支队合并,司令部迁往了溧阳水西村,并在此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不得不告别乾元观,虽然他内心充满了对这里的依依不舍,但他也清楚,新的抗战布局需要更为灵活和高效的指挥体系。

  临别时,陈毅与惠心白道长站在乾元观的松风阁前,他深深地叮嘱道:“乾元观虽是我们之前的重要根据地,但一定要小心日军。如今我们已成敌人的眼中钉,难保道观庇护新四军的事情不会暴露。”陈毅的语气中透出几分担忧,因为他知道,乾元观一旦暴露,必然会成为日军的重点打击目标。

  惠心白听后,笑了笑,回应道:“自从邀请你们进驻以来,我便已经预料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你们要离开,我早已准备好应对的措施。”他早就开始安排,把道观内的一些珍贵文物和重要文件进行了转移,尽管他心中明白,日军的铁蹄一旦踏入,乾元观的安宁将不复存在。

  陈毅一行离开不久,日军便开始对茅山一带展开搜索,很快就发现了乾元观的踪迹,尽管惠心白和弟子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最终他们仍未能避开这场灾难。乾元观的道士们,无一幸免地遭遇了日军的毒手。

  汤念义当时年仅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年轻的他与师兄弟们在茅山的元符宫里一起度过了许多平静的日子,这片宁静的圣地很快被战火摧残。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日军袭击中,元符宫遭到焚烧,火光吞噬了这座他从小生活和修行的道观。当大火肆虐、四处逃散时,汤念义巧妙地藏匿在床下,侥幸躲过一劫。等到火势稍微减弱,他才小心翼翼地从废墟中爬出来,站在茅山的山脚下,眼前的一切都变成了焦土。

  汤念义看到自己的家乡和心灵的寄托变成废墟,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战斗。从一开始,他只做了些简单的后勤工作,搬运粮草、保障物资供应,但随着战斗的一直在升级,汤念义逐渐想到自己不能再局限于幕后,他渴望亲自为家国出一份力,他主动要求参与前线作战,迎接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一个激烈的战斗中,汤念义不幸英勇牺牲,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那片他曾无比热爱的土地上。尽管年仅二十岁,但他的名字和事迹深深铭刻在抗日历史中,他的牺牲也成为新四军一代人的英雄象征。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地的山区抗日根据地,将成为抗日游击战争最能够长时间坚持的根据地,并被视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堡垒。

  在抗战期间,茅山地区的军民联合抗击了日伪军十余万,捍卫着这一片土地的安全和尊严。根据地人民为新四军的建设贡献了极大的力量,超过四万多人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茅山的战斗是对敌人军事力量的打击,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茅山的军民们同仇敌忾,与日伪军展开了5000多次激烈的战斗,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损失。这场艰苦的战争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超过7000人英勇牺牲,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1949年4月,中国人民大军南下,苏南全境终于解放,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宗教界人士与全民族共同奋斗、同舟共济,为迎来国家的复兴与春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茅山的道士们,也没有置身事外。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头,他们没选择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和广大人民一起站在战斗的前沿,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

  新中国成立后,茅山的三宫五观,尤其是乾元观,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巨大牺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评价和纪念。1982年,政府拨款开始修复这些历史悠远长久的道观,而乾元观也于1993年完成重建,并向公众开放,成为了怀念那段历史、缅怀英烈的重要场所。

  现任乾元观道长尹信慧深知这段历史对茅山乃至整个抗日历史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英勇事迹,他编写了一本专门讲述茅山道士在抗日战争中的奋战与牺牲的手册。这本手册详细记录了道士们在战火中的坚持与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坚韧与牺牲。

  手册的扉页上,尹信慧特意用心挑选了一句话:“乱世中道士投身救世,盛世中道士隐居求道”,每位来到茅山参拜的信徒和游客,都会收到这本手册,带着它走进茅山深厚的历史。游客们能了解茅山的宗教文化,还可以感觉到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岁月,体会到那些英雄道士们的英勇事迹。他们在战争中的坚守与牺牲,如同一道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自从日寇1937年8月13日侵犯上海开始,短短几个月内,上海与南京先后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火光冲天,烧杀抢掠,江南地区的地主、土匪与溃兵们趁机,勒索百姓,占地为王,民众的困境